关于做好新时代库区移民工作的思考
http://www.xxnet.com.cn 时间:2021-08-20 10:33:38 湘西网
□ 戴光辉 为实施好“十四五”时期移民工作, 巩固拓展库 区脱贫攻坚成果, 全面推进库区乡村振兴, 湘西州库 区移民事务中心深入8县市对移民工作特别是大中型 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情况开展调研, 进行了一 些思考, 提出了一些工作举措。 一、移民后扶政策实施效果 70年代以来, 湘西州兴建了32座大中型水库, 其 中大型水库3座, 中型水库29座, 库区和移民安置区涉 及8县市85个乡镇646个行政村, 纳入国家后期扶持 农村移民160678人, 水库在防洪、发电、灌溉、供水、 生态等方面发挥了巨大效益, 有力促进了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近年来, 湘西州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完善 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 推动库区基 础设施日益完善, 支柱产业加快发展, 移民收入明显 提高, 库区保持和谐稳定发展。 (一)移民摆脱绝对贫困。全州各级党委政府高 度重视移民工作, 以脱贫攻坚统揽库区安置区经济社 会发展, 推行重点移民村“第一书记”工作制, 强化 党建引领, 推动移民村容村貌村风实现新跨越, 采取 避险解困、产业扶持、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发展村 集体经济等措施推进精准扶贫, 尤其是在全国率先 进行特困移民避险解困试点工作, 截至2020年, 全州 安排资金38864万元实施四批避险解困项目, 共18915 名生存环境恶劣、居住不安全、生活贫困的农村特困 移民搬入了安全舒适的新家, 基本实现“搬得出、稳 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 全州库区移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从2006年1517元增长到2020年10623元, 全州 309个贫困移民村34308名移民建档立卡户按期出列 脱贫。 (二)移民产业逐步壮大。各级移民工作机构大力抓产业, 深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在全州库区形成了43万亩的种植业和10万头(羽)的养殖业规模, 培育和主推了湘西黄金茶、泸溪椪柑、古丈毛尖、比耳脐橙、永顺松柏富硒猕猴桃、龙山百合等一批畅销品牌, 黑猪、黄牛、山羊等养殖业得到全面发展。支持鼓励移民项目资金参与龙头企业、文旅项目、直播网络带货、家政服务等, 不断提升移民产业附加值, 带动移民增收。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对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的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等经营主体予以扶持, 确保移民从中受益, 移民村集体经济得以壮大。 (三)库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库区以整村推进移民美丽家园建设项目为抓手, 重点完善库区和移民安置区产业路、灌溉管道、蓄水池、抗旱池、垃圾处理等设施, 搞好公共设施配套, 补好产业发展短板,在60个重点移民村总计投入资金10480万元, 每个村都撬动和引进相关部门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及产业方面投入,特别是着眼于方便移民生产生活, 配套修建了产业路、移民码头和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 建成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移民新村。 (四)移民生产就业技能不断增强。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培育, 逐步培育了一支懂科学、懂技术、善经营, 能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农村移民队伍。通过短期技能培训实现转移就业, 精选“家政服务”“育婴员”“幼儿师范教育”和“汽车美容维修”等市场急需专业, 结合实践教学, 使移民学以致用。通过中长期职业培训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针对移民“两后生”, 实施中长期职业教育助学政策,毕业学员80%以上实现稳定就业和自主创业, 人均年收入5万 元左右, 达到了“一人培训就业, 全家脱贫致富”的效 果。通过开展电商、直播带货等方面创业培训, 引导库 区移民在新业态新模式上创业创新, 拓展增收渠道。 (五)移民满意度不断提升。 各级移民工作机构 以绩效考核为抓手, 及时到位各类移民资金, 有力推进 了移民产业发展和项目的实施, 农村移民后扶直补金 由按季发放调整为第一季度一次性发放, 全州库区共 安排精准扶贫项目资金2.8亿元, 把产业项目资金不得 低于到县移民总资金的50%作为项目审批一条硬杠杠 来执行, 特别是青年移民科技创业“启航行动”扶持了 一大批成功创业库区青年,涌现出了保靖县移民李昌 茂、吉首市移民符自军等先进典型, 为推动库区加快 脱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根据后扶监测评估和座 谈, 移民群众满意度达到98%以上。 二、存在问题、诉求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问题。 一是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 农村平均水平。根据后扶监测评估, 2020年全州移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623元, 同期我州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242元。二是库区和安置区基础设施仍然相对滞后, 库区安置区人居环境问题较为突出, 一些移民居住区地处偏远和交通不便, 对移民生产生活带来诸多影响, 如我州凤滩库区由于路况差, 每年柑桔销售运输存在较大困难。三是移民支柱产业后劲不足, 柑桔面积有20万亩, 但树龄普遍老化, 果实品质较差,产品缺乏市场,产量和价格偏低, 亟需分批次进行品改。四是网箱上岸和退捕禁捕移民转产转业力度有待加强, 涉及到7500余移民的转产转业是当前移民增收和库区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 需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和移民工作机构高度关注。五是移民的实用技术培训质量不高, 技能培训途径有待拓宽, 移民干部分批次培训开展不够, 移民干部政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六是移民工作机构职能弱化, 移民工作机构由党委政府直属的参公管理单位更改为部门所属的事业单位, 行政职能被剥离, 工作职能弱化, 影响了移民工作的决策、推进和落实。 (二)移民诉求。 一是提高移民后扶直补金标准。移民群众反映, 实施移民直补15年来, 随着商品价格的上浮, 后扶直补金的购买力下降, 获得感明显 降低, 移民要求提高后扶直补金的呼声强烈。二是 完善移民自然人口变化政策。移民普遍反映移民人 口“死要减、生不加”政策不合理, 要求保持移民现 状和原迁人口总数不变, 在取消去世人口移民政策同 时, 要把移民家庭中新嫁进人员和出生人口纳进移 民, 享受移民政策。三是顺延移民后期扶持政策20 年。移民群众反映, 后期扶持政策满20年后,要求再 顺延移民后期扶持政策20年, 理由是国家明确规定 “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移民土地 为修建水库做贡献, 应相应享受新一轮移民后期扶 持政策。 (三)原因分析。 一是缺乏耕地。全州移民人均 耕地只有0.65亩, 同期全州农民人均耕地1.35亩, 移民 发展产业受制约, 无法通过发展产业来增加收入, 很 多移民只能被迫转移就业。二是水库移民群体仍属 弱势群体。经过多年的发展, 移民生产生活条件有了 很大改善, 收入有了明显增加, 但与当地原住民相比, 收入和生产生活条件仍然相对落后, 移民群体是实施 乡村振兴战略“生活富裕”的主要短板之一。三是部 分移民存在“等、靠、要”思想。大中型水库移民为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其中大部分移民 通过享受移民后扶政策和自身勤奋努力, 走上了脱贫 致富的康庄大道, 但也有一部分移民一切都靠政府靠 移民部门, 缺乏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三、完善移民后扶政策建议 (一)完善移民相关政策, 确保库区稳定。 一是 延续移民后期扶持政策20年。对库区移民这一特殊 群体实施后扶政策, 妥善解决移民群众关心的问题, 使他们的长久生活有保障,关系到党和政府威信,关 系到党群、干群关系, 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基 于目前移民现状和乡村振兴工作需要, 2026年后继续 保持现有水库移民后扶政策20年, 有非常重要的现 实意义,有利于维护党委政府威信,有利于补齐乡村 振兴的短板, 有利于维护库区和安置区稳定。二是提 高库区后扶基金征收标准, 建议库区基金征收标准实行每五年一调制, 参考物价指数并召开听证会,确定是否上调和上调幅度, 将征收的库区基金全部用于库区和移民安置区项目扶持。三是提高移民后期扶持金标准。探索建立移民后扶直补金与粮食价格挂钩的机制,把直补标准调整到100元/人/月或以上, 解决好移民的口粮钱, 托住移民民生底线。四是完善移民人口自然增长相关政策。建议保留移民家庭原迁人口基数不变, 取消移民家庭去世人口的直补, 对其家庭采取项目扶持, 帮助移民家庭发展生产致富。五是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加快库区移民产业转型升级, 力争5年时间, 分批次分片区完成库区种植业品改工作, 并结合当地特色资源, 做好农旅结合文章, 多创龙头品牌,多出拳头产品。 (二)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合力抓好移民工作。 民政部门抓好农村贫困移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识别纳入工作, 社保部门把移民纳入失地农民养老保险范畴,农业农村、交通、住建、水利等部门加大移民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不断提高移民村生产生活条件,尤其是各级党委、政府加大移民资金统筹力度, 积极争取省级配套资金, 推动预算内投资和国债资金、乡村振兴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政府部门安排的各类建设资金专项资金向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倾斜, 形成政府统筹、部门协调、齐抓共管移民工作的良好局面。 (三)健全移民工作机构, 理顺移民管理体制。 目前, 省移民工作机构已经恢复为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 州、县移民工作机构要主动积极汇报, 引起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并进一步加强对移民工作的领导, 恢复移民机构党组, 配齐配强领导班子,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积极引进和培育人才, 不断提高移民工作决策和执行能力, 为做好新时代移民工作, 保持库区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和库区社会稳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 (作者系州库区移民事务中心主任)
(稿源:湘西工作)
(作者:戴光辉) (编辑:杨思思)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
|
全民记者百姓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