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工作
本期聚焦
特别策划
工作研究
调查思考
基层视窗
宣传推介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湘西工作 > 调查思考 > 唱响“四个地”红色湘西品牌
唱响“四个地”红色湘西品牌
http://www.xxnet.com.cn 时间:2021-08-20 10:23:21 湘西网

  □ 刘克兴

  红色湘西, 胜景无边。湘西是一片饱经鲜血浸 染、写满光荣革命历史的红色热土, 历史上, 捍卫祖 国神圣主权和民族尊严的英勇斗争, 从不缺少湘西 儿女的身影。回顾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 无 数共产党人在湘西这块红色热土上, 书写了可歌可 泣、感天动地的革命事迹, 呈现出“十步之内, 必有芳 草”“寸土千滴红军血, 一步一尊英雄躯”的精神奇 观,他们的鲜血成就了湘西鲜红的底色,他们的身上 铭刻着属于湘西人民的红色基因密码。

  特别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任弼时、贺龙等老 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红二、六军团发动湘西攻 势, 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先后吸引和牵制了几 十万追堵中央红军的国民党军, 从战略上策应配合了 中央红军突围长征和其他根据地的斗争, 确保了通道 会议、黎平会议和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 为中国革命 实现历史性转折并取得最终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 作 出了重大贡献,建立了不朽功勋。在我们党百年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为我军的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2017年以来, 我州党史部门率先在湘鄂川黔渝5省市启动开展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和红二方面军历史课题研究,编撰出版了一批红色湘西系列读本, 摄制了一批电视文献专题片, 组织召开了一系列学术研讨会。去年编撰出版的《红色湘西——红二方面军的摇篮》, 首次系统地提炼概括了“四个地”红色湘西品牌, 被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权威专家赞誉为“填补了研究空白,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湘西人民引以为荣、十分珍贵的文化品牌, 是激励湘西各族儿女接续奋进的动力之源。

  一、湘西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中心腹地。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长江以南最后一块、唯一规模较大的革命根据地, 被任弼时称为中国南部苏维埃运动发展中最重要的柱石。一是从地理位置上看, 湘西特别是龙山、永顺两县地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红二、六军团先后在这里召开了很多重要会议, 作出了很多重要决策, 创办了省委党校、红军干校、红军医院、红军兵工厂, 在政权建设、干部培养、后勤保证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根据地先后建立的10个县级苏维埃政权有5个在湘西, 成立的2个军分区都设在湘西, 在根据地的绝大部分战斗也发生在湘西地区。二是从红二、六军团革命斗争的活动范围上看, 湘西州永顺塔卧、龙山兴隆街、茨岩塘先后成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首脑机关所在地, 是红二、六军团的大本营和指挥中心。红二、六军团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革命

  斗争, 以这里为中心, 游击周边30多个县。三是从省 委机关存续时间上看, 根据地领导机关在湘西时间 最长。1934年11月26日, 湘鄂川黔省委、省革委、省军 区在大庸县(今永定区)宣告成立, 同年12月10日迁 到永顺塔卧, 1935年4月12日迁往龙山县兴隆街, 同年 5月6日迁到龙山茨岩塘。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主力 在桑植县突围战略转移。12月8日湘鄂川黔省直机关 随红十八师从茨岩塘突围, 12月23日红十八师从龙山 县境抢渡酉水,离开湘西进入鄂西。至此,湘鄂川黔 省直机关结束在湘西的活动。湘鄂川黔根据地在湘 西地区历时395天, 其中在湘西龙山、永顺两县共379 天。完全可以讲, 湘西是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中心 腹地,对根据地的创建和巩固,对红二、六军团的发 展和壮大, 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湘西是中央红军长征的首选目的地。 中央红 军长征最初确定的落脚点并不是陕北,“按照原定计 划, 中央红军准备转移到湖南西部同红二、红六军团 会合”, 湘西才是中央红军战备转移的首选目的地。 1934年4月底, 广昌战役失败后, 中央苏区反“围剿” 斗争形势十分严峻。5月, 中央书记处在瑞金召开会 议, 决定中央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 实行战略转 移。 8月7日, 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红六军团9730 余人从江西遂川县横石突围西征, 为中央红军战略转 移先遣探路。一路上,“最高三人团”曾多次严令要 求红六军团向湘西进发, 红六军团遵照“严令”, 坚 持每天及时向中央和中革军委报告沿途相关情况。 9月8日, 中革军委再次电令红六军团, 要求“六军团 即应协同二军团于湘西及湘西北地域发展苏维埃及 游击运动, 并于凤凰、松桃、乾城(今吉首市)、永绥 (今花垣县)地域建立巩固的根据地”。9月14日,“最 高三人团”从当时的情况分析, 湘西在地理上有天险 屏障、经济上可解决给养、政治上敌军存在派系矛 盾、军事上有红二、六军团在湘西作接应、群众基础 上有湘西儿女热情支持等5个明显优势, 决定: 中央 红军10月底或11月初突围, 沿着红六军团先遣探路的 路线进行战略转移, 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 建立湘西革命根据地, 以粉碎国民党第五次“围剿”,重新恢复中央苏区。

  在红六军团西征的同时,中央苏区也在加紧筹划战略转移。1934年10月17日, 中央红军8.6万多人从江西于都县集结突围后, 一直沿着红六军团西征探路的线路艰辛地向西行进, 在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到达湘桂黔边境时, 部队已减员2.2万余人。11月27日至12月1日, 中央红军血战湘江, 突破第四道封锁线之后, 部队再次减员过半, 只剩3万多人, 几乎陷入绝境。面对惨重的损失和严峻的敌情,博古、李德垂头丧气, 一筹莫展。可他们仍坚持北进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主张。12月8日, 博古、李德电令各军团:“总的前进方向不得改变。”此时, 蒋介石已判断出中央红军将沿湘桂边境北上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意图, 调集20万重兵部署在通道以北去往湘西一线布下“口袋阵”, 企图把中央红军一网打尽、彻底歼灭。

  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 12月12日, 中革军委临时决定在湖南通道县召开紧急会议(史称“通道会议”“通道转兵”), 决定:“迅速脱离桂敌, 西入贵州, 寻求机动, 以便转入北上。”可见, 这只是在行军路线上进行了技术性的调整, 并没有从政治策略、组织领导、军事战略上作根本性转变,博古、李德等人仍然顽固地坚持要北上湘西, 并电告红二、六军团以军事行动接应中央红军。因此, 全军覆没的厄运随时等待着艰难行进的中央红军。在这样的背景下, 12月18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不得不在贵州黎平县召开了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以来的首次政治局会议(史称“黎平会议”), 决定: 中央红军放弃北上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 向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地区进发, 建立新的根据地。

  通道会议、黎平会议不仅挽救了3 万多中央红军, 挽救了中国革命的命运, 而且实际上开始了毛泽东对红军军事上的领导, 初步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从组织上、思想上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基础。湘西, 虽因“通道转兵”改为西进贵州, 但是中央红军长征的首选目的地, 在红军长征史上具有 极其重要的地位。

  三、湘西是红二方面军的孕育地。 红二方面军是 1936年7月5日在四川甘孜由红二、六军团和红三十二 军组建起来的。经历了4个阶段: 一是组建红二军团 及整编为红三军。1928年2月29日贺龙回到桑植县建 立了桑植游击队,7月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是年 8月, 周逸群在洪湖地区成立了鄂西游击总队, 1930 年2月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六军。同年7月4日红四军 与红六军在湖北公安县南平会师, 7月7日红四军更名 为红二军, 红二、六军合编组建红二军团。1931年3月 下旬, 红二军团在枝柘坪召开前委扩大会, 将红二军 团改编为红三军, 红二军团番号随之撤销。二是组 建红六军团及先遣西征。1933年6月, 湘赣和湘鄂赣 两个地区的红军在江西永新县合编组成红六军团。 1934年8月7日, 红六军团从江西遂川县横石、新江地 区突围, 踏上了为中央红军战略转移的先遣西征探路 征途。三是红二、六军团木黄会师。1934年10月24日, 红六军团到达贵州印江县木黄镇与红三军胜利会师, 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的番号, 红二、六军团总兵力仅 7700多人, 1935年11月19日, 红二、六军团从桑植县战 略转移突围时的总兵力达2.1万多人。四是甘孜会师及 红二方面军正式成立。1936年6月, 红二、六军团长征 陆续到达四川甘孜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7月5日, 根据中革军委《关于组织红二方面军及其领导人任职 的命令》, 红二、六军团与红三十二军合编正式成立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 成为红军三大主力之一。 虽说, 红二方面军的正式成立是在四川甘孜, 但其前 身红二、六军团是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孕育、壮大 和发展起来的, 湘西是红二方面军的孕育之地, 是孕 育红二方面军的摇篮。

  四、湘西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最后出发地。 参加长征的中国工农红军共有4支部队, 按照出发时 间,依次是: 第一支是中央红中军, 1934年10月17日由 江西于都等地出发, 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吴起镇 (今吴起县), 行程达二万五千里。第二支是原属红

  四方面军建制的红二十五军, 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 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 与陕甘红军会师, 合编为红十五军团, 行程近万里。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 1935年3月28日从四川苍溪和阆中分3路强渡嘉陵江、攻克剑门关出发, 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 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行程一万余里。第四支也是最后一支出发长征的红二、六军团,1935年11月19日, 红二、六军团主力1.7万多人从桑植县突围长征。1936年10月22日, 红二方面军长征到达宁夏西吉县的将台堡, 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行程两万余里, 这是红军长征的最后一次会师, 标志着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实现了大会师, 红军长征取得了最后胜利。特别是红六军团第十八师, 为掩护主力突围, 在湘鄂川黔边区孤军浴血奋战54天, 1935年12月8日, 红十八师3000余人从龙山县茨岩塘突围出发,1936年1月9日到达贵州江口县与红六军团主力会合时仅剩600余人。红六军团军团长萧克、政委王震赞誉红十八师是“一支拖不垮、打不烂的英雄部队”。可以说, 红十八师是红军长征最后出发的部队, 龙山县茨岩塘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最后出发地。2020年12月初, 龙山县已在茨岩塘镇正式立碑永志。

  站在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点, 我们要牢记习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和嘱托, 勇当湘西红色故事的讲述人、红色基因的传承人, 在全州上下唱响“四个地”红色湘西品牌,让干部群众都能讲红色湘西故事,让子孙后代把红色历史铭记在心,把红色精神发扬光大,把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把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打下的红色江山守护好、建设好, 努力创造不负革命先辈期望、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 奋力谱写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建设美丽开放幸福新湘西的新篇章!

  (作者系州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稿源:湘西工作)
(作者:刘克兴)
(编辑:杨思思)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

全民记者

百姓故事